青记每月盘点(2020年3月)
2020-04-27 15:36:10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作者:
摘要: 3月优异策划 ☆《全球经济 熔断时刻》,《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2期,3月23日 简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中国经济的伤
3月优异策划
☆《全球经济 熔断时刻》,《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2期,3月23日
简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已经显露出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疫情引发的第一场全球“龙卷风”是石油大战,之后,美国股市多次熔断,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疫情扰乱了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但激活了“线上”和“无人”的刚需,危机中也蕴藏着变革的契机。这组策划包含《全球经济 熔断时刻》《金融市场,恐慌以及恐慌之后》《危中有机:疫情时期的数字化生存》《变革下的中国物流业》《欧佩克之冬:油价战争与“长熊市”风险》等文章。
点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由此带来大范围的限制出行和隔离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美国股市从3月9日开始两周内4次熔断。这组策划及时、深入地解读了疫情引发的蝴蝶效应,同时也分析了危中之机,让读者更清晰、深入地理解疫情牵动的经济领域的问题。
备选策划:
☆《疫情下的超级实验》,《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8期,3月9日
☆《新冠肺炎抗击实录》,《第一财经》,2020年第2、3期合刊,3月5日
☆《抗疫:全球硬战》,《南风窗》,2020年第7期,3月25日
☆“我是志愿者”,央广“新闻纵横”,3月1日起
☆“战疫·曲艺情”,《大众日报》客户端,2月2日-3月24日
☆“2020,生活重启”行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3月23日起
3月优异报道
☆《武汉:ICU里生死战》/吴斌 谭庆驹,《南方都市报》,3月6日
简介:在武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被送到重症监护病房(ICU),他们是疫情中伤得最深的人。大多数患者像濒危植物一样向上努力生长,艰难喘息。ICU医护人员奋力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帮助他们寻觅一线生机。如果把武汉的抗疫比作一场人类同病毒的大规模遭遇战,那么ICU里所发生的是其中最为困难和惨烈的战役。支援武汉的重症专业医护人员达到1.1万名,占全国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担负着降低武汉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重任。当疾病发展到危及生命时,常常伴发多个脏器的衰竭,重症医学科医生替患者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系统地规划救治步骤。
点评:报道描述了武汉ICU里医护人员如何为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检测关键指标血氧饱和度,怎样想尽办法帮患者渡过生死劫、鼓励患者同时与孤独和病痛作战。救治病人的细节、医生对患者的呵护,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相关的科普知识穿插其中,让读者明了新冠肺炎的危害和救治措施。
备选报道:
☆《四人殉职,四人濒危——武汉中心医院“至暗时刻”》/张玥 张笛扬 敬奕步 李在磊 郑伊灵 吴超,“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3月11日
☆《生死金银潭:一支医疗队的50天》/包志明 丁刚,《财新周刊》,2020年第11期,3月23日
☆《钟南山战疫60天全记录》,“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3月25日
☆《方舱里的两平米》/王嘉兴 鲁冲,《中国青年报》,3月4日
☆《深入“红区”!总台记者直击ECMO治疗全程》,“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25日
☆“追查泉州坍塌酒店”系列报道/黄姝静 俞琴 等,《财经》微信公众号,3月8日、9日、10日、22日
☆《疫情之下,武汉市民的餐桌之战》/杨宝璐 胡琪琛,“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3月1日
☆《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贡献普通人的力量》/许雯,《新京报》,3月23日
☆《15年寻子路 走遍大半个中国,申军良从未放弃》/李震,《齐鲁晚报》,3月8日
3月优异评论
☆《假的就是假的,真实的声音最有力》/西坡,澎湃新闻,3月6日
简介:3月5日早上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开元公馆小区考察时,有居民从家里的窗户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实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迅速得到系统性解决。大约4个小时后,中央指导组召集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强调要打通生活物资供应和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民意表达与对民意的回应。从楼上大喊,无疑是非典型的民意表达,但它贵在真实。事实证明,真实的声音才是最有力的,才是决策最需要的参考。
点评:中央指导组这次考察中发生的事,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说大家都不容易,应该互相体谅。这篇评论指出只有各方将诉求、苦衷、能力边界互相交个实底,才能实现团结,让矛盾暴露出来,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会显现出来,对脱离“实事求是”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备选评论:
☆《提振经济,应对各地“新政”多些包容》/岳坦平,人民网,3月28日
☆《个体的“复原力”铸就社会的“免疫力”》/谢斌,《文汇报》,3月18日
☆《不能纵容自媒体批量造谣赚“疫心钱”》/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3月20日
☆《“一线”不能成为“虚线”》/魏晓敏,《新华日报》,3月12日
☆《切莫将“零增长”作为一种指标压力传导到基层》/杨建楠,半月谈新媒体,3月29日
☆《劳动维权机制也得全面“复工复产”》/李英锋,《检察日报》,3月25日
☆《试行休2.5天鼓励旅游,要避免成为“少数人的福利”》/与归,红星新闻,3月20日
3月优异理论
☆《论应急事件的国家治理体系》/李文钊,《北京日报》,3月9日
简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和常态管理体制应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两者应并行发展、协调运行和共同推进。在建立应急和常态管理体制之后,要有能力同时在三种模式之下运行,即应急管理体制模式运行、常态管理体制模式运行和应急与常态管理体制并行运行。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是能否将应急管理体制和常态管理体制同时运行,一方面应对疫情,另一方面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根据应急事件的特性来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避免地方性、小范围的应急事件发展为全国性、全球性的应急事件,将决策权力配置给地方政府和专业人士,还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和跨地区的合作。行政监督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反馈机制,能够纠正错误的决策和执行行为,保证体制自身的活力和效力。
点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的大考,作者提出要同时建设好应急管理体制和常态管理体制,并特别分析了应急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权力分配、依法行政、行政合作、行政监督等问题,有新意、有针对性。
备选理论:
☆《应对疫情给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杨雪冬,《经济日报》,3月10日
☆《提升应急管理效能需加快健全法治体系》/朱正威 吴佳,《学习时报》,3月16日
☆《全流程 跨区域 分层次推进“全周期管理”》/郁建兴,《光明日报》,3月23日
☆《疫情之下:在全社会涵养舆情理性》/胡钰,《人民论坛》,2020年3月上,3月12日
3月优异版面
☆“英雄归来”,《都市时报》T01版,3月18日
点评:全国有4万余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投入抗疫保卫战。3月17日,由于湖北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首批援鄂医护人员返程。《都市时报》在3月18日T01-07版推出“英雄归来”专刊,此版为专刊的封面,整版用云南援鄂队员1156人的名字拼成“英雄归来”四个大字,向每一位“最美逆行者”致以深深的敬意,版面设计精心精致。
备选版面:
☆“不一样的面容,一样的‘心’”,《新闻晨报》头版,3月5日
☆“巾帼力量”,《北京晚报》头版,3月8日
☆“这几种情形可不戴口罩”,《南京晨报》头版,3月19日
☆“我期待,涅槃归来与您相守”,《长春晚报》头版,3月16日
3月热点网议
☆记者廖君被质疑,是否委屈
简介:3月8日,新华社记者廖君作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3月9日《光明日报》的报道中,提到廖君“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共采写各类公开稿件500多篇、参考报道90多篇”。这样计算,廖君平均每天采写的稿件达8篇以上。随后一些网民发现《8人因网上散布“武汉病毒性肺炎”不实信息被依法处理》《武汉卫健委通报:发现的多例肺炎病例为病毒性肺炎 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等新华社的报道都有廖君的署名,指责廖君发布“假新闻”,获得荣誉是“摘桃子”。
点评:廖君被质疑后引发多方热议,有人为廖君鸣不平,认为她是勤勉的记者,引发争议的两篇报道是职务作品,责任在信源而不在记者;有新华社老记者以穆青、汤计等为例,说明新华社记者的传统是“敢讲话、讲真话”,讲真话都是要冲破阻力的,希望廖君接受本次疫情报道的教训,改变采访作风;还有传媒研究者发表观点,认为应该反思的不仅是个体,还有群体。如何摆脱信源限制努力去接近真相,构建相关的工作机制,需要媒体和新闻人共同努力。
备选网议:
☆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发布
☆黎某在美期间已出现症状仍回京,被立案侦查
☆医务人员放弃申领抗疫补助,医院被责成整改
☆肖战粉丝举报AO3同人创作网站,引发肖战被抵制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布孙杨被禁赛8年
☆浙江14月龄男婴被高空坠落小砖块砸中致脑死亡
☆一旅游博主照片被移接成“广州女毒王”
☆韩国彻查“N号房”事件
3月传媒人物
☆田巧萍:不忘初心为病患,抗疫英雄入榜单
简介:田巧萍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后,她主动请战深入发热门诊、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发现了重大典型“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她还用翔实的调查及时反映阻击战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力图给政府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资料。3月8日,她入选“武汉抗疫巾帼英雄榜”。
点评:田巧萍是资深医疗记者,2002年武汉晚报专门开设“田巧萍导医”栏目,在开栏语中,她说“为百姓谋利益”是武汉晚报的办报宗旨,栏目愿在医患之间架一座桥。如今她不改初心,在抗疫中继续为病患奔忙。
☆丁诚:卫视掌门勇创新,抗疫担当委重任
简介:湖南省委组织部3月7日公示,因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湖南卫视总监丁诚拟被提拔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2017年,41岁的丁诚从芒果TV CEO调任湖南卫视总监。他为激活团队创新力和生产力,连推3项改革举措:打破员工身份藩篱;破除团队“等靠要”思想;为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双通道。在疫情防控期间,湖南卫视推出一系列举措确保疫情期间舆论宣传和节目生产,对频道编排做出重大调整,采用“云录制”方式进行节目录制。
点评:丁诚认为,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担当媒体责任,引领年轻文化,是近年来湖南卫视取得骄人成绩的思想基石。期待他在新的岗位推出更多创新样本。
☆王斌:战“疫”一线勤记录,意外早逝痛亲友
简介:3月13日,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斌因劳累猝死,年仅38岁。王斌春节从老家回来解除隔离后立即回到工作岗位,担任《贵阳战“疫”》节目记者,投入一线紧张的采访中,发回了大量贵阳市战疫情的生动的新闻报道。摄像机加上脚架重量有10余斤,王斌坚持一路扛着设备完成采访,经常早出晚归连轴转,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保持很好的工作状态。他去世后,同事和妻子在《贵阳战“疫”》中表达了沉痛的惋惜之情。
点评:奋战在一线的媒体人既是记录者,又是战斗者。愿媒体同行在出色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珍惜身体。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编辑:范君